受強冷空氣、寒潮侵襲的影響,自1月12日以來全區各地出現入冬以來氣溫大幅度下降過程,低溫陰雨持續時間長,桂北及高寒山區出現了小雪或雨夾雪及凍雨、冰凍或道路結冰,為15年以來同期最寒冷的天氣過程。持續的陰冷潮濕天氣給農作物造成嚴重寒害,特別是喜溫熱帶作物及蔬菜受害更嚴重。據自治區氣象臺信息預測,月底前我區維持寒冷陰雨天氣。因此,防御農作物寒害及防治病蟲害是今冬明春植保工作的重點。近期我區天氣仍以陰雨天、霧天為主,氣溫仍偏低。現對寒害防御及病蟲預防提出如下措施和意見,供各地參考和應急采用。 1 寒、凍害防御措施 1.1 適時噴施植物防凍劑或噴水 寒潮來前2~3天,噴施植物防凍劑如植壯素水劑、克寒健粉劑等450~600倍稀釋液進行保護,-5℃以上只需葉面均勻噴霧,-5℃以下需要同時噴霧和灌根。隆冬季節每隔10~15天噴一次。在出現霜害時,每天早晨往植株噴水。 1.2 培土 凍前結合中耕,用碎坭培土壅根,可使土壤疏松,提高土溫。果樹宜在土壤封凍前進行,深度以7~10厘米為宜,隆冬季節過后才扒開。 1.3 保護物覆蓋 在寒潮或霜凍來臨前,用草簾、稻草、蔗葉、地膜等覆蓋植株,覆蓋在菜畦上的稻草等宜稀疏松散,不作密封覆蓋,以利通氣和光合作用。對花芽開始萌發或掛幼果的果樹要用草簾或稻草包扎果枝(穗)后再用薄膜套蓋。對已砍收的預留宿根蔗地,不宜立即破壟松蔸,應給蔗蔸覆蓋地膜或用蔗葉覆蓋蔗蔸,天氣轉暖時再揭開。 1.4 修補棚膜 在寒潮到來之前,要認真檢查并適當加固,如發現大棚薄膜有破洞、裂縫的應及時修補,與地面相連的膜邊要用泥土壓緊,對歪倒的膜棚要及時扶正加固。 1.5 熏煙 用秸桿、雜草、豬牛糞、鋸木屑、谷殼等作發煙材料,每畝設置數堆,在雪后初晴或長期陰冷天氣、驟晴無風的霜凍天氣夜晚點燃暗火熏煙。 1.6 加固風障 在作物地北邊用作物的秸稈等編成1~1.5米高的避風障棚,減輕寒害。 1.7 適時排灌 開好排灌溝,遇上濕冷寒流時,及時排除凍水,避免植株爛根、死苗。遇上干冷寒潮時,適時灌水保護。凍前灌水以日平均氣溫下降至2~5℃為宜;凍后灌水在寒流后,土壤已解凍時進行,溫度升至2~3℃。蔬菜畦面要澆足澆透水份,以畦面不積水為宜,澆后及時中耕松土。果樹應連續淋水3~5天,每天每棵淋足水份。 1.8 增施有機肥 多用于蔬菜地。寒潮低溫之前,不宜施用高效氮肥,宜多施有機肥,增施磷鉀肥。寒潮霜凍前每畝潑澆稀薄糞水400~500公斤,或用豬牛糞或土雜肥等暖性農家肥,圈培在畦面或菜棵根頸處。 2 寒凍害恢復措施 2.1 清除積雪,固定傷枝 如遇雪積壓果樹枝條,應及時搖落樹冠枝上的積雪,防止壓斷樹枝。對已撕裂的枝干扶正回原生長部位,并用繩子在裂口上下部位捆綁固定,再在裂口上均勻涂上蠟層和用薄膜帶包扎。 2.2 加強水肥管理 解凍后,要灌水還陽,以水帶肥,施肥促生長。果樹:淋施2~3次磷鉀肥和有機肥。在根部施肥的同時,還應進行葉面追肥。蔬菜以施有機肥為主。 2.3 適時修剪和鋸干 在氣溫穩定回升后(2月中旬至春梢初萌期)進行處理。對剪(鋸)后的較大傷口,先用75%酒精或0.1%高錳酸鉀進行傷口涂刷消毒,再涂刷保護劑,以減少水分蒸發。保護劑制作:用新鮮牛糞(60%~70%),薰泥(20%~30%),石灰(5%~10%)、少量毛發及2·4-D液(100ppm)調成糊狀即成。 2.4 抹芽控梢 春季氣溫回升時,果樹將萌發大量隱芽,芽梢往往形成叢生狀,應根據不同凍害程度進行植株抹芽控梢,淘劣保優。 2.5 加強病蟲害預防工作 果樹受凍后易誘發樹脂病,傷口是該病發生流行的主要條件,因此凍后傷口涂刷消毒保護劑外,若枝干上出現散生病斑,要及時淺刮毀掉,后用500倍50%多菌靈稀釋液或200倍50%托布津稀釋液進行涂治。中、重凍樹由于修剪量大,樹葉少,樹干裸露,春末氣溫穩定后用涂白劑涂刷桿干2~3次保護,以防夏秋高溫遭受日灼裂皮。涂白劑制作:石灰5份,硫磺粉0.5份、食鹽0.1份、桐油0.1份、水20份調制而成。 此(ci)外(wai)果樹受凍修剪(jian)后(hou)會萌發大量枝梢嫩葉(xie),有利蚜蟲、粉虱、螨類(lei)、粉蝶、潛葉(xie)蛾(e)、長跗螢(ying)葉(xie)甲、煤煙病、炭疽(ju)病、瘡痂病、葉(xie)斑病等(deng)病蟲的發生、流行(xing)。低溫(wen)陰(yin)雨(yu)期間(jian)白(bai)菜軟腐病、茄(qie)科、馬鈴(ling)薯晚疫病;葉(xie)菜、瓜(gua)類(lei)霜(shuang)霉病;瓜(gua)類(lei)白(bai)粉病;豆類(lei)銹病以及寒(han)流凍害過后(hou)氣(qi)溫(wen)回升(sheng)期間(jian),蔬菜的霜(shuang)霉病、軟腐病、疫病、白(bai)粉病也將會發生或(huo)者加(jia)重,各地(di)必須加(jia)強監測和適時(shi)施藥防治。
來源:廣西壯族自治(zhi)區(qu)農作物病蟲測報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