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春耕化肥市場調查之二
以化肥為主的生產資料漲價,潮水般襲來。在春耕正濃的4月中
旬,記者來到黃龍、白水、蒲城等地調查時發現,今年各地化肥銷量
明顯少于往年,減少的肥量主要在糧食生產上,并且出現了低價劣質
肥銷售快,高價優質肥難以銷售的狀況。
俗話說“莊稼是枝花,全靠糞當家”。如果不及時采取切實可行
的補救措施,勢必會大大影響夏糧生產。
化肥銷量明顯小于往年
據渭南市供銷社農資協會的估計,與去年同期相比,全市春播化
肥用量減少15%左右,但據記者的調查,減少的可能會更多。
在種糧大縣蒲城,4月13日中午,該縣最大的農資經銷戶——稼
豐農資公司蒲城分公司門前冷落,庫門緊鎖,只有兩三個人悠閑地看
家護院。員工告訴記者:“往年這時候,15畝大的院子里高高地摞滿
了化肥,運肥的車輛從院子里遠遠地排到大街上,每天最不行也賣出
去200噸左右。今年特別蕭條,一天二三十噸的銷量,今天才賣出去1
袋。”
在澄城縣馮原鎮,中秦農資連鎖店曹曉榮說,鎮上的八九家化肥
經銷店,今年普遍生意不景氣,光這一季就少收入百分之二三十。白
水的農資經銷戶也反映,今年化肥銷量比去年同期少了將近一半。
從用量較大的常用肥來看,和去年同期相比,每袋有效含量45%
的復合肥從110元漲到160元左右,尿素從八九十元漲到105元左右,
碳銨從25元漲到32元。以1畝地施1袋復合肥和10公斤尿素計,相當于
每畝僅化肥投入就增加了50元以上。
化肥漲幅過高,是導致用量減少的直接原因。除此之外,化肥漲
價還造成劣質肥大行其道。各地化肥經營戶普遍反映,越是優質肥,
由于價高,越賣不動。而有效含量低的肥料甚至是劣質肥,因為價錢
低,反而賣得好,賣得快,因此有經銷商將今年稱為是“劣質肥的重
災之年”。
減少的肥主要在糧食生產上
渭南市供銷社農資協會會長焦志華說:“減少的肥絕大多數在糧
食和棉花生產上。設施農業和果樹由于回報高,用肥量基本可以滿足。
”
他屈指細算:關中小麥畝產六七百斤。不包括人力,生產1畝小麥,
化肥、機耕、種子、農藥、灌溉等投入,成本大約是400元,其中化肥
占29.3%。按每公斤小麥1.44元計算,1畝地毛收入500元,基本不掙
錢,如果加上人力投入,還要賠錢。所以今年春耕,表現在糧食生產
上,農民該上1袋肥的上半袋,能拖后施肥的就拖后施肥,等化肥便宜
的時候再追肥,有的甚至白地下種。
實際上農民也處于“兩難”境地:不上肥或少上肥吧,產量跟不
上。萬一后期糧食或果品漲價,豈不是虧了?可要是上足了肥,到時
候糧食和果品價漲得少或者受了災,豈不是施肥越多,虧得越多?而
且農民一般手頭缺少現錢,不少人是靠借貸或賒賬購買生產資料的。
引導農民科學施肥是關鍵
“施肥少不見得是壞事。推廣節本增效技術,甚至可以將壞事變
為好事。”省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長趙建興的話讓人心頭一亮。
“長期以來,我省農民用肥不合理現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現在盲
目施肥、過量施肥,施肥結構不合理,重基肥輕追肥等方面,導致用
肥普遍過量20-30%,氮肥利用率在25%左右,磷肥利用率12-15%,
成本增加,比較效益低。”趙建興說,“農民一般采取‘一炮轟’的
方式,施足底肥種玉米。其實玉米苗期對肥料的需求量不是很大。在
底肥用量少的情況下,拔節期后和抽雄期用氮肥和適量的鉀肥追肥,
照樣可以保產甚至增產。”
去年我省應用測土配方技術的2100萬畝耕地,在平均畝節約肥料
投資10.5元的前提下,小麥畝增產19.5公斤,水稻畝增產38.5公斤,
玉米畝增產43.5公斤,蘋果畝增產103.5公斤。按每畝節本增效25元的
保守計算,為農民節本增效5億元。
有專家認為,春耕農資投入普遍偏少,已成事實。目前,與其坐
而論道空自慨嘆,不若起而行。農技部門何不行動起來,幫助農民學
會用科學的方法,將有限的肥施在合適的時候,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或許,從另一方面說,農資漲價,倒可成為普及農業節本增效技術、
推廣科學種田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