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的關于保障化肥生產供應等措施,對在金融危機中雪上加霜并一直渴望“政策松綁”的化肥行業,是一個具有重大而深遠意義的舉措。
在國務院此次出臺的保障化肥生產供應的六項措施中,最為業內關注的是“加快建立以市場為主導的化肥價格形成機制。適時將所有化肥出廠價格及除鉀肥以外的一般貿易進口化肥港口交貨價格,由政府指導價改為市場調節價,取消對化肥生產流通的臨時價格干預措施,繼續對市場集中度較高的進口鉀肥實行適度價格監管。” 這意味著,除鉀肥之外的化肥價格將完全由市場主導,“限價令牌”從政府手中還于市場。同時,“國六條”還明確,完善農資綜合直補調整機制,確保農民種糧收益不因農資價格上漲而下降。無疑,這是用市場化的手段推進我國支農產品價格改革、促進相關利益群體和諧發展的一個重要進步。
為保障13億人口大國糧食安全以及推進“三農”建設,長期以來,國內化肥一直實行政府指導價格。但作為市場經濟一分子的化肥企業來說,雖然國家給予了原材料、電力、運輸、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卻始終有一種掣肘而無奈的感受。特別是今年上半年以來,煤電油運價格高企,加之國家實施特別出口關稅政策,使得化肥企業陷入漲價漲不得、出口出不得的兩難境地。從今年三季度開始,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市場需求銳減,一度攀高的化肥價格一路狂跌,企業紛紛減產、停產甚至倒閉,行業陷入前所未有的告急狀態。
毋庸置疑,價(jia)格形成(cheng)(cheng)機(ji)制(zhi)是我國化肥行業(ye)上演近(jin)年“冰(bing)火兩重天”的(de)關(guan)鍵(jian)成(cheng)(cheng)因,也是行業(ye)謀求健康、持(chi)續發展(zhan)的(de)核心要害。在(zai)市場(chang)經濟(ji)深入發展(zhan)的(de)今天,各個行業(ye)相互形成(cheng)(cheng)市場(chang)供需(xu)關(guan)系(xi),如果沒有(you)市場(chang)化的(de)價(jia)格形成(cheng)(cheng)機(ji)制(zhi),化肥行業(ye)無論如何(he)難于以“半(ban)市場(chang)化”的(de)狀態獨(du)善其身。
市場化的價格形成機制必定帶來市場的優勝劣汰。我們應該充分正視,化肥行業經過近10年的快速擴張,存在著比較明顯的產能過剩,又期望以出口解決產能過剩;同時還存在比較嚴重的產品結構性矛盾。規模偏小、企業偏散、氮肥和磷肥產能有余而鉀肥不足的產品結構失調、粗放型生產方式和低附加值產品較為普遍,大體是行業的現狀速寫。
事實上,此次的“國六條”中的第一條就指明了行業最大的問題,即結構性問題。為此,“國六條”要求,化肥行業須積極調整結構,適當控制磷肥、氮肥產能,加強鉀肥資源勘探開發建設,合理有序增加鉀肥生產。
可以預測,在行業積弊暴露無遺的今天,在價格市場化形成機制的推動下,必定加劇行業競爭程度和由此帶來的行業洗牌。價格形成機制的背后是產品規模、品質和品牌的比拼。有著競爭疊加優勢效應的化肥企業,無疑將是此次價格放開政策的最大受益者。
除此(ci)之(zhi)外,我們還應該注(zhu)意到,“國(guo)六條”暫時保留了對化(hua)肥(fei)生(sheng)產用電(dian)、用氣、鐵路(lu)運輸價格的優(you)惠政(zheng)策(ce)和稅收優(you)惠政(zheng)策(ce)。這明顯有(you)對糧(liang)食和“三農”支持(chi)而惠及化(hua)肥(fei)行業(ye)(ye)的用意。一直以來(lai),在夾縫中生(sheng)存發展的化(hua)肥(fei)行業(ye)(ye),很好地擔當了支持(chi)農業(ye)(ye)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重(zhong)任,在化(hua)肥(fei)價格放開后(hou),這種擔當精(jing)神理當發揚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