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近日有外刊報道,中國某企業正與摩洛哥OCP、突尼斯GCT討論進口磷酸二銨事宜。據悉此次二銨進口數量為15萬噸,屬于政府與政府之間的協議,具體情況并不明朗。盡管此消息并沒有得到完全證實,但是卻引發部分業內人士的擔憂,他們認為,目前中國國內氮肥、磷肥產能已經過剩,國外化肥的進入勢必會沖擊中國化肥行業。但也有人認為,進口更低價的國外化肥,能節省國內資源,是件好事。為了讓業內人士對這個問題有個更清楚的認識,本刊采訪了中國化工信息中心化肥專家高恩元、陳麗。
記者:國內化肥有沒有可能進入中國?
高恩元:國外化肥進入中國,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從中國開始進口國外化肥那一天,到現在中國氮肥、磷復肥產能已經過剩,每年我國還進口部分化肥。國家的立場也很鮮明,是允許進口國外化肥的,每年還定期公布化肥進口配額。
陳麗:從2009年起,國家放開除鉀肥以外的化肥價格之后,我國化肥行業的市場化更進了一步,按照市場規則辦事,如果國外化肥價格比中國低,進口部分國外尿素、磷銨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
記者:剛才您們提到進口部分國外尿素、磷銨的可能性比較大,那請問這個“部分”怎么來理解?
陳麗:換句話說,大量進口國外化肥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在短期內,在特定時期,很可能我國化肥的進口數量會比往常多一些。以尿素為例,我國尿素企業以煤頭為主,與國際上尤其是中東國家以天然氣為原料的企業來比較,成本可能并不占優勢,但是我國給予支農的化肥行業一定優惠政策,因此在成本方面的競爭性不會太弱。再者,我國尿素產能已經過剩,截至2008年底我國尿素產能已達到5900萬噸,產能明顯過剩,國外化肥要大規模進入,基本沒有什么空間。最后,此輪國際尿素價格的大幅下跌,主要源于需求下降以及油價下跌,石油畢竟是資源型商品,從長期來看,價格不可能長期保持低價,因此國際尿素價格遲早是要上漲的。但是不排除如果油價持續下跌的話,國內外尿素價差越來越大,進口尿素的數量會多一些。還有一個情況值得我們注意,其實進口尿素不一定就會真正地流入國內市場,很可能會被某些企業儲存起來,待國際市場出現好轉再轉出口,賺取利潤。
高恩元:國內磷酸二銨進口基本上也是這種情況,但是磷肥進口的可能性要比尿素還小些,難度也要更大一些。我們可以這么來理解:首先,國際磷礦資源主要集中在摩洛哥、中國、美國等國家,資源分布的不均衡決定了我國磷酸二銨工業在資源方面的優越性,其他有著資源性優勢的國外產品要想進入中國并不容易;其次,我國磷酸二銨行業產能已經過剩,但與尿素相比,二銨企業集中度較高,對國內市場的掌控較好,許多企業為了謀求更大的發展,在規劃國內市場的同時,也把眼光放到了國際市場,對于這些企業來說,國內市場肯定是要重于國際市場的,自己的“江山”哪肯輕易拱手讓人?最后,隨著硫磺價格的理性回歸,有著磷礦優勢的中國磷酸二銨行業在成本方面還是有一定優勢的。但是也不排除如果國內外磷酸二銨價差越來越大,進口一點磷酸二銨也是可以理解的。
記者:應該怎么看待國外化肥進入中國?
高恩元:其實進口點國外化肥并不可怕,2008年12月2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中就明確提出,加強進出口調節,完善化肥儲備調控,國家在放松出口的同時,當然也會允許化肥進口。所以對此業內人士不必過分擔心,也不必過分恐慌,適當地進口是有利于行業自身的發展。盡管國外化肥不可能大規模進入國內市場,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高枕無憂,中國化肥行業自身仍要加快發展。只有自己強大了,才是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