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嚴格控制化肥總量。各級各部門要認真落實國家有關煤化工發展的產業政策,切實加強化肥項目建設管理,從嚴控制氮肥、三元復合肥等產能過剩項目建設。實施化肥行業單位產品能耗限額審查制度,凡高于省規定標準的,投資主部門一律不準核準或備案。加強政策引導,加大現有化肥企業的結構調整力度,適當淘汰落后產能,讓一部分規模相對較小,環保不達標,安全隱患較大,競爭力不強的企業退出化肥市場,促進產業優化升級。
(二)培植重點骨干企業。堅持市場機制與政府推動相結合,爭取在重點骨干企業的培育上取得明顯成效。加快推進華魯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魯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兗礦魯南化肥廠、山東聯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山東瑞星化工有限公司、濟南明水大化集團有限公司、山東恒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化平原化肥有限公司8家企業的產業整合,通過產能置換,逐步提高單系列裝置的生產規模,做強我省化肥企業,提升化肥行業的整體競爭力。
(三)大力開拓市場。借助“工商聯手”,繼續鞏固穩定省內市場,確保銷售鏈不斷,省內市場不丟。支持企業調整產品結構,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加強宣傳,引導農民科學施肥,大力開發高效緩釋、專用肥料等新興市場。同時,引導企業擴大出口,拓展國際市場。
(四)大力推動技術創新。發揮我省化肥行業自身的人才、技術優勢,以煤化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省、市級企業技術中心為依托,搞好化肥行業生產技術和后續項目的研究和開發;落實國務院“保障化肥生產供應,促進化肥行業穩定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引導企業加大創新投入;積極推進化肥企業與國內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不斷提高產學研合作水平,努力擴大產學研合作領域;在繼續搞好科技項目合作的基礎上,加強在創新人才方面的合作,多渠道、多層次培養和引進技術創新人才,為技術開發提供人才智力支撐。實施整個系統的自動化改造,提升裝備的信息化水平,始終保持我省化肥工業生產技術和裝置水平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五)著力打造五大化肥產業集群。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龍頭企業為依托,以產業園區為載體,加快培育和發展結構優化、體系完整、市場競爭力強的五大化肥產業集群,增強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五大化肥產業集群涵蓋19個氮、磷肥企業和4個新型肥料企業,合成氨生產能力766萬噸,占全省產能的79.26%;尿素972萬噸,占全省產能90.08%;磷肥71萬噸,占全省產能69.6%,三元肥375萬噸,占全省產能74.5%。分別是魯北地區產業集群(德州、濱州),主要包括山東華魯恒升、中化平原化肥、寧津永興化工、中農禹城潤田、魯北化工;魯西地區產業集群(聊城、泰安),主要包括集魯西化工、山東瑞星、山東阿斯德;魯南地區產業集群(濟寧、棗莊、臨沂),主要包括兗礦魯南化肥、兗礦嶧山化工、滕州鳳凰、恒通化工、濟寧恒立化工;魯中地區產業集群(濰坊、濟南、青島),主要包括山東聯盟化工、安丘奧寶集團、濟南明水大化、章丘日月化工、淄博齊魯一化、陽煤青島恒源;臨沂新型肥料產業集群(臨沂),主要包括施可豐集團、金正大集團、紅日阿康、春雨集團。
(六)加大財稅政策的支持力度。一是認真落實財稅優惠政策。加大政策宣傳、貫徹落實力度,積極引導企業充分用足用好財稅優惠政策,強化對政策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切實把優惠政策用足、用好、用活。同時,各級財稅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積極研究制定財稅配套政策,促進行業調整振興。二是積極整合財政專項資金,大力支持企業技術進步,著力推動企業產品結構優化升級;大力支持企業自主創新,著力提高企業核心競爭能力;大力支持節能減排、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著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三是對國家確定的重點支持項目,各級政府要創新資金籌集方式,調整資金支出結構,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配套資金支持。四是切實落實國家新稅法規定的增值稅轉型稅收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