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植物營養學與肥料協會在山東濟南召開了“第二屆全國新型肥料學術研討會”,由于近期緩釋肥升溫,成為行內熱點,本次會議也將主題定為緩釋肥的市場推廣前景探討。
與會人士認為,至今我國緩釋肥的使用量仍不到肥料總使用量的1%,而且遲遲未能走向大田。造成這種局面除了價格偏貴、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等原因之外,施用技術的推廣幾近空白,也是阻礙其占領市場的一大障礙。
大田作物推廣緩慢
據有關部門統計,至2009年全國緩釋肥料產能已經接近250萬噸,但實際年產量僅約70萬噸,其中肥料包裹肥料型5萬噸,樹脂包衣型5萬噸,硫包衣型30萬噸,生化抑制劑型20萬噸,脲醛類肥料10萬噸。約為全國化肥總產量(2009年全國化肥實物總產量1.57億噸)的0.5%,占全國氮肥實物總量(2009年為9700萬噸)的0.7%,占全國復混肥料總產量(2009年約5000萬噸)的1.4%。
不僅在國內,較早推廣應用緩釋肥的歐美等發達國家緩釋肥的推廣也進展緩慢。據美國硫研究所樊明憲博士介紹,2009年美國緩釋肥消費量只有52.4萬噸,2001-2009年間,控釋肥料消費量平均年增長僅為4%。
國家鈣、鎂、磷復合肥技術研究推廣中心許秀成教授說,20世紀末世界緩釋肥產量約100萬噸,2009年世界緩釋肥總產量約200萬噸,“十年間增長量只有100萬噸,而且大部分是中國貢獻的,這與其他肥料產量擴增速度相比簡直微不足道。”
“緩釋肥增長之所以這么緩慢,主要原因就是當前的緩釋肥沒有走向大田作物,市場狹窄。”許秀成說,目前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緩釋肥90%是用于草坪、花卉園藝等非農市場,大田作物幾乎空白。同樣在我國,目前的緩釋肥的推廣也大都是在草坪、花卉園藝及經濟作物上,而水稻、小麥等作物上推廣面積非常的微小。
施用技術成為掣肘
為何緩釋肥推廣多年仍未打開大田作物市場?業內不少人認為,除了眾所周知的價格偏貴、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等原因之外,緩釋肥的施用技術的推廣仍很落后,這也成為其推廣的一大障礙。
吉林農業大學資環學院教授高強介紹,緩釋肥不同于常規肥,施用技術很有講究,而我國作物結構復雜、土壤特性差異很大,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作物上,緩釋肥的品種選擇和使用上都不一樣。如果產品施用方式不當,甚至還會導致作物減產。“比如緩釋肥需要深施,而很多農戶并不知道,還是和普通肥料一樣,直接撒施在土壤表面,肥效肯定不行。”
對此,一位參會的山東煙臺土肥站工作人深有感觸:“緩釋肥技術實在太缺乏了,不光普通農戶不懂,就連我這個從事多年土肥推廣工作的人都不知道該怎么施用。”
據他介紹,煙臺種有220萬畝蘋果,經濟效益較高,他們就把緩施肥推向蘋果,但農戶嘗試后,有的卻說效果不理想,拒絕使用。“肥料是我們經過評測后選擇廠家,并直接拿貨的,質量絕對沒問題,肯定是施用方法不當。”
有專家還表示,目前大部分的緩釋肥產品施用說明都是一概而論,缺少針對性,導致農戶“蒙查查”,效果自然會打折扣。
他介紹,以國內一廠家生產的果樹專用控釋肥為例,其推薦使用方法是:成年樹2-3公斤/棵,幼樹0.5-1公斤/棵,每年分秋、春、夏三次,可開條狀溝、環狀溝、放射狀溝施。但其實具體施肥量要根據果樹的品種、樹齡、產量以及當地土壤條件而定。一般密植果園用條狀施肥,幼齡果園用環狀溝施肥,初盛果期果園用放射溝施肥。
許秀成教授也表示,當前緩施肥雖然貴,但如果農戶能夠科學使用,緩施肥能大大節省人工,還能促進作物增產,這么計算下來,農戶自然就不會覺得貴。“現在問題的關鍵是農戶沒有掌握使用技術,緩施肥的優勢沒能發揮出來,自然就影響了緩釋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