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建種業航母的重要性固然毋庸置疑,但組建的過程遠非人們想得那么簡單。種子公司不是靠短期能夠壯大起來的,因為育種的周期十分漫長,玉米、小麥和水稻的新品種從開始研發到大面積推廣需要一二十年周期,蔬菜新品種培育也需要10年左右。短期內,我國種子公司很難成長起來。而且,兼并重組應該是企業自身行為,是企業根據自身發展情況選擇并購對象,而不是由政府指定去兼并哪一家企業。
本報記者王超報道
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照搬美國經驗的種業新政又能給產業帶來什么變化?
4月18日,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浮出水面。《意見》指出,到2020年,培育一批具有重大應用前景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優良品種,建設一批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的優勢種子生產基地,打造一批育種能力強、生產加工技術先進、市場營銷網絡健全、技術服務到位的“育繁推一體化”現代農作物種業集團,確保糧食等主要農產品[18.971.50%股吧]有效供給。
從內容看,《意見》確實直指我國種業的各種弊端,同時也給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例如,推動種子企業兼并重組、加大對企業育種投入、加強種子生產基地建設、創新成果評價和轉化機制、完善種子儲備調控制度、嚴格品種審定和保護以及實施種子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等。
不過,在一些專家眼里《意見》有點急功近利了。其中最受爭議的一點就是推動種業的兼并重組。
“《意見》的本意是想照搬美國經驗,通過組建幾家所謂的種業航母,來與跨國公司抗衡。但‘洋經’不一定在中國行得通。”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說。
組建種業航母的重要性固然毋庸置疑,但組建的過程遠非人們想得那么簡單。鄭風田表示,種子公司不是靠短期能夠壯大起來的,因為育種的周期十分漫長,玉米、小麥和水稻的新品種從開始研發到大面積推廣需要一二十年周期,蔬菜新品種培育也需要10年左右。短期內,我國種子公司很難成長起來。
不顧種業發展規律,強行將企業捆綁在一起,反而會起到反作用。“我國種業存在一些很有競爭力的小型企業。這些企業被中種集團兼并,很可能會讓其失去活力、失去研發積極性,其結果很可能是大而不強。這在我國鋼鐵行業已經得到了驗證。”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趙剛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說,兼并重組應該是企業自身行為,是企業根據自身發展情況選擇并購對象,而不是由政府指定去兼并哪一家企業。
“即使我國幾個種業集團順利組建成功,也不見得會有利于我國的糧食安全。因為,公司越大,追求的利潤越高。美國幾大種子集團面向的是國內農場主和國際市場,這些客戶都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而我國糧食種植還處于小農戶階段,農民議價能力和支付能力都極其低。組建種業航母反而會減少行業競爭,最終可能導致農民買不起種子。”鄭風田說。
“洋經”水土不服,我國還需要找到一條符合國情的道路。鄭風田表示,多年以來,我國的科研院所已經積累了很多大田作物種子的研發經驗,而且大多都是國家支持項目。國家不妨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揮科研院校的優勢。
“國家應該每年給大學和研究機構投入大量的經費,讓他們去育種。科研機構育出的種子低價賣給種子公司,種子公司繁育后低價賣給農民,整體改進我國的糧食安全水平。也就是說,我國大田作物種子的育種體系應該是公益性的育種體系。”鄭風田說。
趙剛則擔憂,科研機構不了解市場需求的短板恐怕無法彌補,科研成果將難以轉化成生產力。對此,鄭風田建議,我國可以走“科研機構+市場化公司”強強聯合的模式,兩者各負責一個領域,各占一部分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