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金芹
近兩年搞農資經營的都感到壓力不小、經營困難,除了肥市本身變化異常,令人難以把握之外,農資經營“扎堆”現象,可以說是導致經營困難的主要原因。從縣級以上經銷領域來看,這一現象還不十分突出。因為要做到這一規模非短期內所能達到,經營者除了要有一定的經營能力外,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資金規模和比較大的場地、倉庫,這是很多初涉農資領域的新人難以做到的。而從鎮、村級這兩年的經營情況來看,新增經營戶的數量卻是成倍增長。
很多人認為這種局面的出現,完全是因為國家化肥經營放開政策,經營門檻降低所致。但筆者覺得這一政策只是在行業內部叫得很響,在廣大農村并非這么敏感,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也不關心這些事,就是在農資界下游很多經銷商同樣也不關心這些問題。比如那些隨季節搞農資經營的流動商販,從來都是無證經營,靠的就是游擊戰。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農資經營“扎堆”現象的增多?一是有利可圖。很多人之所以加入到農資經營這一行列,就是覺得利潤客觀。而真正靠經營那些正宗品牌來說,利潤較小,經營困難。而對那些經營假冒偽劣,不達標的小廠貨、貼牌貨利潤卻相當可觀,一般利潤都會在400元/噸。再加上價格比正宗品牌底得多,自然就能吸引很多客戶。還有那些農資店都會找一兩個大品牌做門面吸引客戶,卻主推那些利潤高的雜牌貨等等。當然這與農民自身缺乏相關知識、防范意識不強和貪便宜心理有著很大的關系,再加上市場監管的不力或失控,自然就會導致這一局面難以在短期內消除。可以說只要農資市場一日不凈化,這種現象就一日難消除。
二是兼營是目前農資終端生存的主要方式。村級農資商都是以百貨為主,農資為輔,可以說經營農資就是為襯攤。一到用肥季節,各家小賣部都經營化肥、地膜等農資,不管賣多賣少,只要賣就比不賣常。這種遍地開花的經營格局,自然競爭加劇,打價格戰就成了競爭的唯一手段。因為這樣的競爭很難危及到生存問題,只是利潤高低的競爭,所以往往就沒有了底線。
正是這種經營“扎堆”,導致各家銷量減少。就總體農民用肥數量來說并沒有減少多少。像我們山東省莒縣就是一個農業大縣,前些年一個鎮級農資商一年的化肥銷量多大能達到上千噸。而2009年很多原來的大戶銷量卻減少了一半還多,年銷量過500噸的大戶都很少。原來每個鄉鎮也就是有五六家農資店,現在卻達到十幾家甚至二三十家。這種情況下自然導致銷量萎縮,競爭激烈。